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06:56:07  浏览:969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的通知
国税函[2004]40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为了进一步增强公民依法纳税意识,完善纳税服务体系,改善税收征管环境,强化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职能作用,现就进一步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税法宣传的重要意义,把税法宣传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
  1994年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法(以下简称“税法”)以来,各级税务机关把大力宣传和普及税法知识、不断提高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引起高度重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途径、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个人所得税宣传,取得了明显成效,促使个人所得税征管逐渐加强,调节收入分配力度不断加大,收入持续大幅增加。但是,由于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的历史仍然很短,许多公民和单位对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意义、目的、税法精神和具体政策规定不太了解或理解有偏差,导致部分纳税人、单位依法履行纳税和扣缴税义务的自觉性不高,税款流失严重,削弱了个人所得税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
  个人所得税征管面向全体公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部分外籍人员,直接涉及个人切身利益,政策性强,征管难度大。因此,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意义、目的、税法精神、政策规定被全体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所掌握尤其重要,这是做好个人所得税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也是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多年来的实践早已证明,哪个地方税法宣传工作做得好,那个地方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局面就打得开、有力度。因此,各级税务机关都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年年抓、常抓不懈,以此赢得广大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自觉依法履行义务的意识,改善征管环境,优化纳税服务,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积极作用。
  二、在宣传对象上,要做到“两个结合”
  正确选择宣传对象,并根据宣传对象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宣传,是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的基础。在确定宣传对象方面,要做好“两个结合”。
  一是城市宣传与乡村宣传相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和个人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国情,决定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主要是城市居民。因此,个人所得税宣传的对象应侧重放在城市居民。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脱离土地的农民逐渐增加,也不能忽视对广大农民的宣传,特别是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农村工商业比较活跃的经济发达地区,更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务工经商农民的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
  二是重点纳税人和重点行业宣传与一般纳税人和一般行业宣传相结合。高收入个人和高收入行业是个人所得税调节和征管的重点对象,他们能否自觉依法纳税、依法履行扣缴税款义务,直接关系到个人所得税的征管质量高低和调节功能发挥如何。因此,个人所得税宣传中,除了要做好一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宣传外,更要突出对“高收入、高知名度、高职务”等重点人员和高收入行业、企业的宣传。
  三、在宣传内容上,要做到“三个结合”
  个人所得税宣传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应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政策宣传与征管措施宣传相结合。税收政策是宣传的主要内容。要反复宣传个人所得税的税法精神、各项政策、基本操作程序以及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的权利、义务,让广大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了解税收政策、掌握扣缴税款和申报纳税的程序及方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与纳税人关系密切、不易熟悉或容易被误导的政策,更要经常宣传。与此同时,要积极宣传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措施和效果。征管措施的宣传应突出各地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先进经验,特别是在“建立四项制度,加快一个建设,强化三个管理” (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度、代扣代缴明细账制度、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向税务机关双向申报制度、与社会部门配合的协税制度;加快个人所得税信息化建设;强化对个人收入的全员全额管理、对高收入者的重点管理、对税源的源泉管理)方面好的做法和经验,让公众从税务机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工作中更加了解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和具体做法。
  二是正面典型宣传与反面案例宣传相结合。 既要通过宣传各地依法纳税和依法扣缴税款的先进典型,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又要选择有典型教育意义的纳税人偷逃税案件和扣缴义务人不履行扣缴义务的案件予以曝光,以起到教育和警示作用。
  三是一般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在长期的税法宣传过程中,要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突出主题又兼顾一般。既要面对广大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进行一般性的宣传,普及税法基本知识,增强公民的依法纳税意识,提高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做到诚信纳税;又要根据不同时期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和特定的宣传对象,突出宣传内容的针对性,解决实际问题,使宣传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在宣传方法上,要做到“四个结合”
  在过去的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中,各级税务机关创造出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归纳起来,是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总局宣传和各地宣传相结合。个人所得税宣传是一项长期性、全局性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各级税务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局主要在全国性的主流新闻媒体上,重点宣传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个人所得税工作的要求、重大政策、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各地完善征管、堵塞漏洞的好经验、好做法。各地税务机关应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结合当地实际,重点宣传当地群众关心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征管等问题,尽可能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实际。
  二是税务部门宣传和社会相关部门宣传相结合。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是税务机关的应尽职责,义不容辞。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宣传,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
  三是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贵在经常性,重在针对性。各级税务机关平时都要利用各种形式持之以恒地进行经常性的宣传;同时,要充分利用每年一次(有的地方为两次)的税收宣传月等集中宣传的有利时机,集中时间和精力突出对有关问题进行解答和重点宣传。
  四是“各种媒体宣传与各样手段宣传相结合”。既要充分利用税收宣传栏、纳税申报厅、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等固定场所进行宣传,也要利用税收流动宣传车、上门辅导等形式进行宣传。既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台等有声形式进行宣传,也要利用报刊、杂志、广告屏等无声媒体进行宣传。既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新颖生动的有奖竞答、文艺演出等传统形式进行宣传,也要用互联网、信息台、手机短信等现代先进方式进行宣传。
  五、结合实际,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好2004年的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
  2004年的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应按照上述要求认真组织好。根据当前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应着重围绕以下内容来开展:
  (一)个人所得税的基本知识、税法基本精神。
  (二)近年来改进和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所采取的措施和成效。
  (三)企业债券和基金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政策。
  (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五)补充养老保险金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
  (六)规范个人投资者个人所得税征管的政策。
  (七)农村税费改革有关个人所得税的政策。
  (八)“建立四项制度、建设一个系统、强化三个管理”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九)已处理的偷逃税典型案例。
  (十)长期以来认真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税款义务的好典型。
  六、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推动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各级税务机关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切实重视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以宣传促征管、促收入,推动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做得好不好、成效大不大,关键在于领导重视不重视、抓得紧不紧。各级税务机关的一把手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负责具体抓。主管部门要将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相关部门要协同配合,共同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
  (二)各级税务机关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经常化。每年都要结合征管工作的要求、社会关注的热点和本地征管的重点,制定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计划,周密安排,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力求实效。
  (三)各级税务机关要以开拓创新精神做好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积极探索宣传工作新路子,不断积累宣传工作新经验。要进一步加强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的经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将好的做法变成全国各级税务机关的共同经验,不断开创个人所得税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国家税务总局
二○○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原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吉林省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松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松原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

松政办发〔2007〕2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松原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OO七年四月三十日

  

松原市政务公开工作考核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政务公开考核工作,提高行政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促进依法行政,加快民主政治建设,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吉发〔2006〕36号)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依据法律、法规授权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市直部门)的政务公开工作。学校、医院以及供水、供电、供气、公交、邮政、网通、电信、移动、联通等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用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的考核参照本办法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全市政务公开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负责对各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工作。 
  第四条 政务公开考核工作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五条 政务公开的考核应纳入对县(区)政府及市直部门整体工作目标考核之中,记入县(区)政府和市直部门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档案。政务公开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定实施政务公开单位及其领导人员工作实绩、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六条 政务公开考核的主要内容: 
  (一)政务公开组织领导情况。主要考核各县(区)政府、市直部门及有关单位按规定开展政务公开的组织协调、综合指导、检查监督、考核评比情况及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政务公开组织机构和各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情况。
  (二)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管理权限的公开情况。主要考核部门职责、内部机构设置和服务窗口工作人员姓名、职务、工作范围及工作权限的公开情况。 
  (三)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的公开情况。主要考核各级政府及部门制定实施的政策、规定和适宜公开的文件、重要工作的公开情况,包括执法水平、服务质量及群众满意程度。 
  (四)行政审批项目是否按要求进入审批大厅,工作人员是否按规定到位。
  (五)办事依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公开情况。 
  (六)办事程序、步骤、方式和方法的公开情况。
  (七)办事时限,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时限和单位内部规定办理有关事情时间的公开情况。 
  (八)办事结果的公开情况。 
  (九)服务承诺的践诺情况。
  (十)便民措施的执行情况。
  (十一)工作纪律和廉政勤政制度及违规违纪行为追究处理办法的公开情况。 
  (十二)各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主要考核组织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发挥情况。 
  (十三)责任追究情况。主要考核对群众投诉的处理及不践诺、假公开、敷衍塞责等行为的责任追究情况。 
  (十四)政务公开的效果。主要是考核通过政务公开,是否体现以下效果:机关作风明显改善,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没有被群众投诉或投诉次数明显下降,群众上访和越级上访次数明显下降,没有因政务工作透明度不高而引起上访现象;机关工作人员没有出现严重的行政过错。 
  第七条 政务公开考核的标准是: 
  (一)组织机构健全,领导责任明确。 
  (二)公开范围全面,重点突出。
  (三)公开内容齐全,明确具体。 
  (四)公开形式完备,实用有效。 
  (五)监督保障制度完善,激励制约机制健全,消极腐败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六)公开效果显著,群众办事方便,群众知情权得到保障,群众评价满意度高,工作效率得到提高。 
  (七)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群众投诉处理得当。
  第八条 政务公开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70—79分)、不合格(69分以下)4个等次。 
  第九条 政务公开考核工作实行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平时考核随机进行,每年不少于两次。年度考核于每年年末或次年年初进行。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十条 政务公开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由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统一领导,并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年度考核的基本程序是: 
  (一)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起草年度考核方案,经政府领导审定后由市政府办公室发文部署。 
  (二)被考核各县(区)政府及市直部门进行自我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报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 
  (三)从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抽调人员,并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纪检委有关人员参加,组成若干个考核组。考核组采取实地考核、群众评议、综合评审等方式对被考核对象进行考核。实地考核采取“一看、二访、三听、四查、五评”的方式进行。“看”是了解政务公开的基础工作情况;“访”是察访工作现状和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听”是听取政务公开的工作汇报和基层单位及群众的反映;“查”是检查承诺践诺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评”是根据《政务公开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四)考核组综合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情况,提出考核意见,报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确定考核等次,经市政府审定后进行通报。第十二条 建立政务公开工作奖惩制度。依据政务公开工作的考核结果实施奖惩: 
  (一)对政务公开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的县(区)政府及市直部门给予表彰; 
  (二)对政务公开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不合格等次的县(区)政府及市直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不认真整改的,视情节取消本年度被评为文明、先进、模范等各种综合性荣誉称号的资格;其主要领导人和直接负责人,当年不得评先受奖并视情况进行责任追究。 
  (三)年度考核结果纳入目标管理。政务公开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通报同级党委和组织部门。
第十三条 各县(区)应按照本办法,制定对县级直属部门和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推行政务公开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市直部门下属具有社会管理、服务职能单位的政务公开考核工作,由市直部门组织实施,并将考核结果报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
  第十四条 本办法由松原市政府政务公开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电力部


电力工业部关于印发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1993年11月13日,电力工业部

为了奖励电力科学技术成果,表彰和鼓励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促进电力科学技术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电力系统的具体情况,部制定了《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和《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的实施细则(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附件1: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奖励电力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表彰与鼓励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广大科学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电力生产建设和电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电力系统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奖励的范围包括:
1.在电力生产建设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
2.在电力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研制和企业技术改造中采用新技术取得的科技成果;
3.推广、应用已有先进科技成果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4.在标准化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5.在软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6.在科学技术管理和科学技术信息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7.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 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以下简称“部科技进步奖”)分为应用性成果奖、理论性成果奖及专项奖,实行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励原则,对获奖单位(集体)和个人颁发证书和奖金。
第四条 部科技进步奖奖励等级分设:
1.应用性成果奖:
奖励等级 荣誉奖 奖励金额
一等奖 证书 一万五千元
二等奖 证书 一万元
三等奖 证书 四千万
2.理论性成果奖:
奖励等级 荣誉奖 奖励金额
一等奖 证书 五千元
二等奖 证书 三千元
三等奖 证书 一千元
3.专项奖不分奖励等级,其奖励金额另行规定。
对电力工业有特殊贡献的重大科技成果,可以授予特等奖,其高于一等奖。
第五条 对申报奖励项目的评审应结合项目的不同特点,按其技术水平、经济或社会效益、对推动电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与意义进行综合评定。
第六条 设立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负责部科技进步奖的评审工作。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日常事务由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办理,该办公室设在部科技司。
经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定的获奖项目由部批准授奖并发布奖励通报,获奖证书盖用“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专用章”。
第七条 部科技进步奖申报、审批程序如下:
一个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完成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申报;
几个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科技成果的第一完成单位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申报;
部归口管理的单位经部科技司申报;
非电力系统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通过电力系统所属的任务委托单位或科技成果直接受益单位,按该任务委托单位或受益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申报;
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可参照本办法有关要求申报。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的,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申报;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申报。
第八条 各电管局、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局、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可根据情况设立本主管系统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其奖励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报部科技司备案。每个项目奖金额一般不超过一万五千元。
部直属单位(含归口管理的单位)可建立本单位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其奖励办法可参照本办法自行制定,报部科技司备案。每个项目奖金额一般不超过一万元。
第九条 部科技进步奖奖金来源另文明确。
部下属各归口主管单位、直属单位(含归口管理的单位)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由各单位自行解决。
获奖项目的奖金不应重复发放。如同一获奖项目经过上一级评审委员会提高了奖励的级别,其奖金只发差额部分。
第十条 科技进步奖的奖金,要按贡献大小合理分配,不得搞平均主义。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的事迹应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该、晋升、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十一条 部科技进步奖项目名单,在授奖前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诉由申报单位的上级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裁决,无异议和异议经处理后可授奖的即行授奖。
第十二条 获科学技术进步奖的项目,如发现有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者,经查明属实,应撤销其奖励,退回奖金,并按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处分。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部科技司负责解释,并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附件2:《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条 为贯彻执行《电力工业部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试行),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部科技进步奖分为:
(一)应用性成果
1.应用于电力生产建设中的新成果(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设计等);
2.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研制和企业技术改进中采用新技术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3.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技成果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二)理论性成果
4.在标准化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5.在软科学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6.科学技术管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成果;
7.在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包括:论文、研究报告等)。
(三)专项成果
用于综合性强、工作量大和影响面广的科技项目(工程)的奖励,设立相应的部科技进步奖专项奖奖励基金,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三条
1.申报部科技进步奖(不含专项奖)的项目,必须是经部科技成果登记、取得“部登记号”并经成果公告后无异议的项目。
2.申报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应被实施应用(应用基础理论成果要公开发表)一年以上。
3.一项科技成果若已获其它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则不能再申报部科技进步奖。
第四条 基本评审标准
对科技成果评审主要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评定:
1.科学技术水平,包括先进程度、创新程度、难易程度或复杂程度;
2.经济或社会效益,包括直接经济效益、直接社会效益、间接或潜在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3.对促进电力科技进步的作用,包括实用程度(成熟性)、已实施应用程度、推广应用前景和作用意义预测。
基本评审标准是:
一等奖: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有重大创新,有较大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显著,有可满足推广应用要求的成熟性,有较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对促进电力科技进步有显著的作用和意义。
二等奖: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有较大创新,有相当的难度或复杂程度,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较显著,其成熟性可基本满足推广应用的要求,有相当的推广应用前景,对促进电力科技进步有较显著的作用意义。
三等奖:具有同专业先进水平,有一定创新和难度或复杂程度,取得一定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可进一步推广应用,对促进电力科技进步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其中,对在推广应用已有先进科技成果(含已获奖成果)过程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的评审,应参照上述评审标准,并要求:
一等奖:已推广面占全国可用面的55%或占省内可用面的90%,或取得直接净效益200万元以上;
二等奖:已推广面占全国可用面的40%或占省内可用面的70%,或取得直接净效益100万元以上。
三等奖:已推广面占全国可用面的30%或占省内可用面的50%,或取得直接净效益40万元以上。
第五条 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单位或集体(以下简称单位)是指在该项目研究、投产、应用或推广的全过程中,提供技术经费和设备等条件,对该项目的完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单位。水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总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力局等归口主管单位,原则上不作为主要完成单位。
第六条 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指对该项目的完成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主要人员。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提出和制定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设计;
2.在研制过程中直接参与并对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
3.直接参与并解决在研究投产、应用或推广过程中的主要技术难点。
第七条 部科技进步奖的奖励对象主要是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做出直接贡献的人员。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确曾参加了某项课题的研究,并符合上述规定的主要完成人条件,亦可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参加申报奖励。但本人应填写《领导干部参加项目研究情况表》(附表7),说明其所做的创造贡献,并经单位主管领导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第八条 由于申报项目的结构及影响项目的相关因素各不相同,为使真正做出较大贡献的完成单位、完成人员均有获奖机会,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的上限申报限额,不作硬性的统一规定。而是根据各相关因素的不同,给出一个浮动的、便于各申报单位实际操作的计算标准,申报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各相关因素的不同赋值,来确定申报奖励的上限限额。各申报单位在申报奖励时,对主要完成单位及主要完成人数额不得超过上限限额。
1.主要完成单位上限申报限额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1)实际参加项目的单位个数;
(2)项目的投资强度;
(3)项目完成周期;
(4)申报奖励等级;
(5)是否边远地区;
(6)项目参加单位的工作性质。
主要完成单位的上限限额赋值计算,请详见附表1。
2.主要完成人上限申报额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1)项目完成单位的个数;
(2)实际参加项目的人员数量;
(3)项目的投资强度;
(4)项目完成周期;
(5)项目涉及的专业数;
(6)申报奖励等级;
(7)是否边远地区;
(8)项目参加单位的工作性质。
主要完成人员上限限额赋值计算,请详见附表2。
3.主要完成单位资格排序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1)对提出及解决的创造点所做的贡献大小;
(2)资金投入份额;
(3)参与实施项目内容的技术难题;
(4)参与实施项目工作量;
(5)物力投入份额。
主要完成单位的资格排序的赋值计算,请详见附表3。
根据附表3的计算方法,将参加项目的单位进行贡献程度排队,再依据上限限额标准,即可确定哪些参加单位作为推荐的主要项目完成单位。
4.主要完成人资格排序应考虑以下相关因素:
(1)提出及解决的创造点对项目所做贡献的大小;
(2)撰写报告所占的比例;
(3)参加项目时间的长短;
(4)专业的相关程度;
(5)技术职称的高低。
主要完成人的资格排序的赋值计算,请详见附表4。
根据附表4的计算方法,将参加项目的人员进行资格排序,再依据主要完成人上限限额,即可确定哪些参加人员作为推荐的主要完成人。
第九条 一个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按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水规规院、电规院、电力机械局、中国水利水电工程公司、武警水电指挥部、各电管局、直属省(自治区)电力局为申报项目的预审单位。
部直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完成的科技成果由本单位负责预审查。
部归口管理的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由部科技司负责预审查。
第十条 几个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排序一般应以科技成果登记公告为准,由第一完成单位申报。
第十一条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为非电力系统单位的:
1.属于部委托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直接报部;
2.属部系统单位委托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完成单位通过委托单位按委托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3.属于电力系统受益的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可通过受益单位按受益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4.若成果完成单位中有电力系统单位,但非第一完成单位,也可由电力系统内单位(在征得第一完成单位同意后)按其行政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第十二条 个人或无完成单位的集体完成的科技成果,可参照本细则有关要求申报。其中,属于职务成果的,由成果所有权单位负责上报;属于非职务成果的,由成果第一完成人持其所在单位出具的非职务成果证明,通过成果受益单位(或直接)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上报。
第十三条 预审查单位对申报项目的预审内容是:
1.对申报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包括奖励范围、申报条件、申报程序、申报渠道、申报资料、主要完成单位和主要完成人等是否符合要求;
2.提出建议奖励等级。
第十四条 部科技进步奖一年评审一次,申报受理日期为每年4月15日~5月15日(以收到日期为准),逾期不予受理。申报材料报送到部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部评委会”)办公室。
第十五条 申报材料要求
1.报奖便函1份;
2.申报项目清单1份(格式见附表5);
3.效益证明表1份(格式见附表6);
4.有关情况变更表及有关材料1份(如与登记情况无差异的,可免交)。
第十六条 申报单位需要交纳预审费和评审费。每个项目评审费100元,由预审单位集中汇寄给部评委会办公室。预审费50元,用于预审单位的科技成果预审工作。
第十七条 部科技进步奖实行评审组和评审委员会二级评审制。
第十八条 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部评委会由13~19人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5名,委员若干名,常务秘书1~2名。
2.评审委员会由部及有关司局专业主管领导担任。
3.部评委会的成员由部任免。
第十九条 部评委会下设二个评审组,即应用性成果评审组和理论性成果评审组。
1.评审组均由19~29人组成,设组长1名(由部评委会成员兼任),副组长2名,成员若干名,秘书1名。
2.评审组成员(不含评审组组长,以下同)资格:
(1)是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成员;
(2)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3)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国内外同行科技、技术领域发展状况;
(4)知识面宽;
(5)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6)不是被评审成果的完成人员。
3.各评审组应吸收有关网省局、直属院所、高等院校及归口管理单位的专家参加,其所占比例不低于1/3。
4.评审组成员实行资格聘任制,评审资格以部科技成果评审专家库形式由部评委会认定,评审资格认定五年内有效。每年根据当年申报奖励项目的情况,由部评委会主任委员批准聘任有关专家组成本年度评审组,评审组副组长及秘书一般在评审资格有效期内连续聘任。
第二十条 评审程序一般包括初审、评审组审查、部评委会审定。
1.初审工作的内容:
(1)报奖项目材料是否符合有关要求;
(2)根据项目情况提出建议项目主审员名单;
(3)准备评审会议有关必要事项。
(4)根据评审工作需要有关项目的任一完成人准备答辩。
2.各评审组负责推荐特等、一等奖项目,评定二等,三等及专项奖项目。推荐项目须有2/3及以上投票赞成方可推荐,评定项目有半数及以上投票赞成方可生效。
3.部评委会负责评定特等、一等奖项目,审核二等、三等和专项奖项目。评定项目须有2/3及以上委员投票赞成方可有效,审核项目须有半数及以上委员投票赞成方可有效。
4.部评委会有权否决评审组的评审结果,有权终裁对获奖项目的争议。
5.评审组成员因故不能出席评审会议时,不计入应到人数。
评委会成员因故不能出席评审会议时,可经评委会主任委员批准,委托资格相当的专家代理参加,代理人享有表决权。
6.评委会成员为申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时,在讨论和表决该项目时应回避,回避人员不计入应到人数。
7.参加评审会议人员负有对评审会议情况保密的责任。
第二十一条 部评委会办公室的任务是:项目的组织申报、初审、评审会议的组织、异议的处理、获奖证书、奖金的发放及其它日常工作。
第二十二条 奖金的分配应按贡献大小,不搞平均主义,根据各获奖项目的具体情况,主要完成人所得奖金占奖金总额的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
第二十三条 一个单位完成的项目由该单位组织奖金的分配,分配方案报上级科技成果归口管理部门备案。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完成的项目,由申报单位负责与其他完成单位协商确定奖金分配方案,并报申报单位的上级科技成果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获奖项目的奖金不应重复发放。如获奖项目已获得过某级奖励,又获得高一级奖励时,只发放两次奖金的差额部分。其余部分可作为原授奖单位的奖励工作基金。
第二十五条 经部评委会评定或审核后的获奖项目,在授奖前予以公布,公布包括6项:
1.受奖项目名称
2.部成果登记号
3.奖励类别
4.奖励等级
5.主要完成单位名单
6.主要完成人名单。
第二十六条 部科技进步奖奖励实行“异议制”,异议期时效为一个月(自公布之日起),逾期不予受理。
第二十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对获奖项目提出异议。异议意见要求书面陈述,单位异议要求盖单位公章;个人异议要署异议人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联系地址等,否则不予受理(如需保密,可注明)。
第二十八条 属于获奖成果的实质性异议,异议报告与申诉报告在部评委会办公室初审后报送相应评审组复议,复议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由复议主审员签名后报部评委会终裁。
属于获奖成果的非实质性异议的处理以调解、协商为主,属于一个单位内部的异议,由该单位负责调处;涉及几个单位的异议,由申报单位的上一级主管单位或部门负责调处;跨两个主管单位或部门的异议由部评委会办公室负责调处,调处结果形成书面报告,并由部评委会办公室审核、盖章后报部评委会终裁。
涉及争议的有关单位对争议的处理应持积极态度,在收到上级主管单位或部门转发的争议意见或处理的建议意见后,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答复,逾期按弃权处理。
第二十九条 部评委会的终裁意见以函(文)形式分发异议各有关单位成果管理机构备案。
第三十条 参与项目异议处理工作的工作人员,应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严肃认真、秉公处理、实事求是地做出公正的结论。
第三十一条 获奖项目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后,对无异议或异议已解决的项目即行授奖;获奖项目自公布之日起三个月后,异议调处仍无结果的项目,取消当年度奖励,只保留其重新申报奖励的资格。
附表1: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主要完成单位申报限额数计算表
-----------------------------------------------------------------------
| 计算指标 赋 值
| ------------------------------------------------------------------
| 项目完成单位总数(个) 16以上 11~15 6~10 3~5 1~2
相 | M1 10 8 4 3 1
| ------------------------------------------------------------------
| 项目投资强度(万元) 200以上 50~200 10~50 3~10 1~3 1以下
关 | (含200) (含50) (含10) (含3) (含1)
| M2 1.8 1.6 1.2 1 0.5 0
| ------------------------------------------------------------------
| 项目周期(年) 12以上 8~12 4~8 2~4 1~2
| M3 1.8 1.6 1.2 1 0.5 0
| ----------------------------------------------------------------
系 | 申报(获奖)等级 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 M4 5 4 2 0
| ------------------------------------------------------------------
| 是否边远地区 全部是 第一个完成 含两个单位 含一个单位 无
| 单位是
| M5 0.5 0.4 0.2 0.1 0
| ------------------------------------------------------------------
| 是否施工或 全部是 第一个是施 含两个以上 含施工单位
数 | 生产单位 施工单位 单位或生产 施工单位或 或生产单位 无
| 单位,或全 生产单位
| 部是生产单位
| M6 0.5 0.4 0.2 0.1 0
----------------------------------------------------------------------------
累 | 6
计 | S=∑Mi=
值 | i=1
------------------------------------------------------------------------------
注:1.项目完成单位总数:一般以“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中所列的单位为准。
2.项目投资强度:指项目的科研、生产投资、专项基金等的总和。
3.项目周期:自计划入时间至鉴定时间止。
4.申报(获奖)等级:申报单位按推荐的申报等级确定赋值(获奖后按其实际获奖等级核
校)
5.是否边远地区:指项目完成单位所处地域是否属于国空规定的边远地区。
6.是否施工或生产单位:指项目完成单位是否施工或生产单位,各电力试研所属于研
究单位。
7.累计值:依此类表计算出S值,其小数点后按四舍五入取整,该值即为项目主要完成
单位申报限额数。
附表2: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申报限额数计算表
----------------------------------------------------------------------
|计算指标 赋 值
|
|项目完成单位总数(个) 10以上 3~9 2 1
相 | N1 10 3~9 2.5 2 1
|
| 项目完成人员总数 (个) 21以上 15~20 9~14 3~8 2以下
| N2 2 1 0.5 0.2 0
|
| 项目投资强度(万元) 200以上 50~200 10~50 3~10 3以下
关 | (含200) (含50) (含10) (含3)
| N4 2 1 0.5 0.2 0
|
| 项目周期(年) 12以上 8~12 4~8 2~4 2
| (含12) (含8) (含4) (含2)
| N4 2 1 0.5 0.2 0
|
| 项目涉及专业数(个) 12以上 4~5 3 2 1
| N5 2 1 0.5 0.2 0
|
系 | 申报(获奖)等级 特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 N6 4 3 2 1
|
| 是否边远地区 全部是 第一个完成 含两个单位 含一个单位 无
| 单位是
| N7 0.5 0.4 0.2 0.1 0
|
| 是否施工或 全部是 第一个是施 含两个以上 含施工单位
数 | 生产单位 施工单位 单位或生产 施工单位或 或生产单位 无
| 单位,或全 生产单位
| 部是生产单位
| N8 0.5 0.4 0.2 0.1 0
------------------------------------------------------------------------------
8
累计值 S=∑Mi=
i=1
----------------------------------------------------------------------------
注: 1.项目完成单位总数和项目完成人员总数:一般以“电力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表”中所
列的单位为准。
2.项目投资强度:指项目的科研、生产投资、专项基金等的总和。
3.项目周期:自计划列入时间至鉴定时间止。
4.项目涉及专业数:参照“有关专业分类表”(见附)填写。
5.申报(获奖)等级:申报单位按推荐的申报等级确定赋值(获奖后按其实际获奖等级
核校)。
6.是否边远地区:指项目完成单位所处地域是否属于国家规定的边远地区。
7.是否施工或生产单位:指项目完成单位是施工或生产单位,各电力试研所属于研究
单位。
8.累计值:依此计算出S值,其小数点后按四舍五入取整,该值即为项目主要完成人
申报限额数。
附表3:项目参加单位申报资格分数计算指标赋值表
--------------------------------------------------------------------------
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值
--------------------------------------------------------------------------
创造点提出及解决所占比重(%) 81—100 51—80 50以下
M1 12 8 4
--------------------------------------------------------------------------
资金投入份额(%) 81—100 51—80 50以下
M2 6 4 2
--------------------------------------------------------------------------
实施项目内容的技术难度 大 较大 一般
M3 4.5 3 1.5
------------------------------------------------------------------------
实施项目工作量(%) 81—100 51—80 50以下
M4 4.5 3 1.5
------------------------------------------------------------------------
物力投入份额(%) 81—100 51—80 50以下
M5 3 2 1
------------------------------------------------------------------------
5
累计值 Z=∑Mi=
i=1
------------------------------------------------------------------------
附表4:项目参加人员申报资格分数计算指标赋值表
------------------------------------------------------------------------
考核指标 考核指标值
------------------------------------------------------------------------
创造点提出及解决所占比重(%) 81—100 51—80 50以下
N1 15 10 5
------------------------------------------------------------------------
撰写报告所占比例(%) 81—100 51—80 50以下
N2 6 4 2
--------------------------------------------------------------------------
参加时间所占项目周期(%) 81—100 51—80 50以下
N3 6 4 2
--------------------------------------------------------------------------
专业相关程度 本专业 相关专业 非本专业
N4 1.5 1 0.5
--------------------------------------------------------------------------
技术职称 高级 中级 一般
N5 1.5 1 0.5
--------------------------------------------------------------------------
5
累计值 Z=∑Mi=
i=1
--------------------------------------------------------------------------
一九九 年度电力工业部科技进步奖申报项目清单
------------------------------------------------------------------------------
序号 项目名称 部登记号 申报单位 预审 主要完成 主要完 备注
等级 单位数 成人数
------------------------------------------------------------------------------
------------------------------------------------------------------------------
预审单位(公章)
一九九 年 月 日

有 关 专 业 分 类 表
1.技术经济和经济管理 25.工程施工
2.科技管理 26.核能发电
3.教育培训 27.电厂电气
4.信息及文献管理 28.电力系统
5.标准 29.输电和变电
6.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 30.高电压技术
7.水文 31.供电、配电、用电及电气化
8.地质、勘测 32.电机与电器
9.水工建筑物 33.电测与仪器
10.水轮机 34.通信
11.水轮发电机 35.计算机及其应用
12.航道和港口工程 36.新能源发电方式(磁流体、垃圾利用)
13.土木建筑 37.其它发电方式
14.燃料 38.电力工程材料
15.锅炉 39.环境保护
16.汽轮机 40.劳动保护
17.汽轮发电机 41.其它
18.热力系统、管道
19.供热
20.供水及冷却水
21.化学
22.金属
23.机械
24.热工测量与控制

注:1.此表仅作为《部级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申报限额数计算表》的附表
,不作为电力系统专业分类的依据。
2.凡上表未列入的专业,应依从事的具体专业工作性质按相关专业就近靠入上述
专业。
----------------------------------------------------------------
应用后经济效益(万元)总计:
----------------------------------------------------------------
新增产值 累计: 年均:
----------------------------------------------------------------
新增利税 累计: 年均:
----------------------------------------------------------------
其中创收外汇(万美元) 累计: 年均:
----------------------------------------------------------------
增收节支 累计: 年均:
----------------------------------------------------------------
投资收益率(%) 累计: 年均:
------------------------------------------------------------------
经济效益简述:

应用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附表6:成果应用于实践及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证明
------------------------------------------------------------------
项目名称
------------------------------------------------------------------
应用单位
------------------------------------------------------------------
应用成果起止时间
------------------------------------------------------------------
| 通讯地址
应用单位情况 |------------------------------------------
|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
应用情况:
社会效益
------------------------------------------------------------------
注:本页不够可加页
附表7:领导干部参加项目研究情况表
----------------------------------------------------------------------------
项目名称 部成果登记号
----------------------------------------------------------------------------
姓名 职务 职称
----------------------------------------------------------------------------
参加项目时间 所学专业 现从事专业
------------------------------------------------------------------------------
参加项目内容(包括:对项目所作的贡献、提出或解决的创造点及关键技术难题):

本人签字: 年 月 日
------------------------------------------------------------------------------






单位主管领导签字: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